泛氏影像 重构摄影美学——访著名人文摄影家、泛象FanForm创始人李泛
2023-09-01

敷面膜的塔吉克妇女,2017,新疆塔县 拷贝.jpg

敷面膜的塔吉克妇女,2017,新疆塔县


泛氏影像 重构摄影美学
——访著名人文摄影家、泛象FanForm创始人李泛

[本文系应《摄影与摄像》杂志之约,采访宋姝培,刊发在《摄影与摄像》2023年第07期(总第332期),「名家访谈」栏目,P18-29.]


《摄影与摄像》:李老师,您好,您的《废弃的水泥厂》在2023索尼世界摄影大赛上获得专业组建筑和设计类一等奖,关于《废弃的水泥厂》这组作品,您当时的拍摄灵感是什么呢?

李 泛:感谢《摄影与摄像》知道我获奖后对我进行专访。摄影创作有时候只有一个大的拍摄方向,至于到哪拍、会出现什么,谁也不知道。就比如这组水泥厂,当时策划去桂林喀斯特地貌,我是想拍一组具有人文景观的作品。在拍摄过程中,无意间走到这座水泥厂区,我一下子就被这场景震撼到了。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的最为典型的、最有历史特质的人文景观影像。水泥是建筑行业不可缺少的材料,水泥厂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对我来说情有独钟。

这座水泥厂建筑样式很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式建筑样式(我没有考证过不确定),其特征、品质、设计形状都是少有的。这些建筑虽然没有表情,却是人类文明凝固的音符,诉说着一个时代的生活印记。摄影人就是要想方设法用镜头把这些即将消失的、曾经为历史作出巨大贡献的社会文化记录下来。从拍摄的这些工业建筑遗存之中,我看到了其背后的中国人和他们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变迁,这些建筑遗存看似沉默不语、没有表情,却在静静地诉说着中国人对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观念变化,反映了国人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的选择和努力。

这些冰冷的建筑背后,是人文关怀。近年来,我尝试从社会景观的视角来反映国内社会的发展变化。很荣幸这组水泥厂的作品能得到评委的认可。


获奖作品《水泥厂》选

获奖作品《水泥厂》选

获奖作品《水泥厂》选


《摄影与摄像》:李老师,您两次获得索尼世界摄影大赛专业组一等奖,目前是首位两次获得该比赛专业组类别奖一等奖的中国摄影师。对比第一次获奖,今年您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李泛:距离2015年获奖,已有8年。还能不能获奖,其实很难,一直在琢磨。当我在伦敦当见到世界摄影组织主席Scott Gray时,他都惊讶我又获奖了。索尼世界摄影大赛,我从2009年参赛获奖开始到如今,有两组得了一等奖、一组三等奖、四组入围。在摄影道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进道路上只有继续努力。就如今年4月,我在上海再一次见到Scott Gray时,Scott Gray说希望明年能在英国再见。

索尼世界摄影大赛获奖作品的展览策展人还是非常注重作品上墙展示的效果。我的10幅获奖作品全部以大尺寸展出,且是一个单独的展厅,能够如此受欢迎我是没想到的。其余获奖作品,10张中展出7张,只放1张大的,4-5张小的,甚至3-4个人一个厅,获奖作品都非常好,可是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却千差万别,这也看出来策展人独特的眼力。

摄影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与摄影不可分割。 其实获不获奖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找到一个精神归宿,伴随生命快乐生活。重要的是拿起相机,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这样才快乐,同时也能练就一双观察世界的眼睛,以及鉴赏好照片的眼睛。用好照片滋养内心,活得更加充盈,更加愉悦身心。

彝族小姑娘,2008,四川大凉山

放羊的彝族人,2009,四川大凉山

赶集路上,2005,四川大凉山


《摄影与摄像》:您的各类摄影作品都非常优秀,是一位全方位发展的摄影家,那您最初是如何与摄影结缘的?又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摄影类型?

李泛:在我们年轻的那个年代,娱乐形式单一,当时家里只有相机,就是喜欢,就是爱好,没有啥利益驱动地一路玩到现在。在当时,作品能获奖,能走进画廊,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因为没有这样的氛围,与国际信息也不对等,稀里糊涂地就走到了今天。没有功利性地走到了今天,我也很庆幸没有功利心,如果有功利心可能也就走不到今天了。不过,我的摄影创作能够走到今天,也有一个大的前提,只有解决了温饱,有了铁饭碗,才能保证生活不被所迫,所以艺术是闲出来的一点不假。我庆幸有这么一个好学校——陕西师范大学,给予了我宽松的、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我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够继续摄影创作。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孤军奋战,感谢我的家人、翻译、画家、书法家、美学家、医生以及许多忘年交,感谢身边所有人,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事在他们的帮助中完成。其实,摄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就事论事论不了事,需要不断吸收营养为你所用,只有见识过人和事,社会阅历丰富,思想丰盈,才能在原本的专业基础上更丰满,影像更加扎实。

有人说我是人文摄影师,其实各种题材和类型我都在拍。一个摄影师应该是多面手,不论是建筑、风景还是肖像,作为一名优秀摄影师,这一切都在脑子里装着,只是偏重于拍什么,怎么拍。如果有想法了,拍什么就不重要了。在比赛中,《水泥厂》获得建筑类奖,这只是题材的分类,并不意味着就把摄影师划到了这一类。摄影师是要综合考虑,想拍什么拿起相机就能拍,并不代表纪实摄影师拍不了建筑。摄影师必须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对现实场景的把控,对自然、对生态、对社会、对人类的了解,才能有这样的视野和镜头的感受力,才能拍好作品。

其实,我是反对类型化风格化的,风格意味着固化、限制,就相当于结壳。对于艺术家来讲,需要破茧,破则新,新则立,不破不新不立,就不能走的更远。所以,我始终在改变、在探索,改变拍摄意识,改变表达,只有不断更新意识和表达,你的影像才能常变常新,常拍常新。


晾晒的衣服,2013,新疆和田

戴眼罩老人,2019,古巴


《摄影与摄像》:您创立的“泛象Fanform”摄影品牌很受大众的喜爱,并以此创办了“泛象艺术空间”。我们很好奇,您的创办理念和追求是什么?

李泛:这么多年的摄影作品,被人叫做泛氏影像,什么是泛氏影像呢?我就总结了一下,在拍摄过程中,把现实生活当作舞台,把人物当作演员,场景事件当作故事情节,将舞台、演员、故事情节三者有机联系,在行走中寻找适合的主角演员,呈现常态中的不寻常瞬间。一旦锁定主角,将脑子里的故事情节迅速编排成剧本,刷新重构新的影像,拍出一个有思想、有情节、有历史、有文化、有场景、有故事、有叙事的影像,才能更加完美。我的摄影常是即看即得,瞬间过程中又是超越瞬间以外而完成的。不是单纯地拍摄看到的事物,种菜的就是种菜、盖房的就是盖房的、挖地的就是挖地的,这就像小时候看图说话一样,太简单了。

所以影像的语言并非在四个边框以内,而是在四个边框以外,很多影像语言就是溢出四个边框来表达你的思想,超隐喻的语言就是在四个边框以外,并非在四个边框以内。

创办“泛象艺术空间”已经不是为了我个人。对我来说,可以卸甲归田,可以不再拍摄,但摄影要发展,虽然我一个人也无力推动摄影的发展,如果大家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么摄影就无法良性有序发展。“泛象艺术空间”是一个平台,一个交流学习的渠道,用摄影对话世界,以经典奉献时代。通过泛象艺术空间,一是将我的影像、将我的摄影经历和经验与大家分享,但愿能够对摄影人有所裨益,能够帮助到年轻人;二是为摄影人提供一个以影会友的场所,供大家进行学术研究探讨和展览沙龙交流,培育摄影市场,传承摄影文化。


轮船汽车和马车,2019,古巴 拷贝.jpg

轮船汽车和马车,2019,古巴



《摄影与摄像》:您行走在古丝绸之路带上,经历了数十年的积淀,为大家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影像。您在记录人类文明时,有哪些特别的体验和感悟呢?

李泛:摄影师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消失,看到民族文化影像消失,深深感到我们别无选择,只有用相机记录下来,这是摄影师能做到的唯一选择。

摄影是修行的过程,有人说,你什么都遇到了,摄影的每一个瞬间就像给你留的一样。我说并不如此,欲得正果必念真经,当你心里有影像的时候,影像在心里就存在了,这是哲学命题。是存在和意识的叠加产生的影像,如果仅仅有了意识,而没有存在,拍不成;有了存在,又没有意识拍下来,那这个存在也就不存在了,因为你没记录下来。

摄影真正修炼的是品格,以及包容和对世界观价值观的认知能力。影像看人品、人品看影像,人如影,影如人,拍片子就是修行过程,伴随修行不断拍摄不断修行,用艺术锤炼自己,用心灵的感悟点燃大自然,与社会交流、与社会产生共鸣,同时让自己的作品更有思想,为历史留得下来,这就是在摄影过程中修炼的结果,修炼得有多深,影像的表达就有多深,艺道就有多高。

自娱自乐,2023,新疆塔县 拷贝.jpg

自娱自乐,2023,新疆塔县


《摄影与摄像》:李老师,您目前进行的摄影项目有哪些,目标是什么,对于未来的摄影之路如何规划?

李泛:20多年来,我一直在交叉进行大凉山、塔吉克、高台民居、克里雅人、长江、同心、陕西、云南等大专题和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文化纪录。对于未来,我会继续坚持丝绸之路的拍摄,我不敢说是唯一一个拿着照相机完完整整地把丝绸之路的人文影像拍摄完成者,有的摄影师去过的国家、跑过的路可能要比我多,但是不是能够完整的记录下来、用影像真实地记录,而且是以专题的形式记录,至少我还没有看到把丝绸之路拍全的,现在的互联网都是开放型的,如果有应该是能够查得到的。

只要我不结题,即便是出了画册,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增厚叠加拍摄,比如说我在孟加拉拍的作品,虽然出了画册《恒古苍穹》,出完画册我又去了很多次,作品依然很精彩。对于在大凉山拍摄的作品,在2018年出了画册《苍衫彝鹰》,出画册的时候已经去了30多次,可是出完画册之后我又去了10多次,前后一共去了43次,所以一直不断叠加增厚,影像语言丰富程度也增加了。比如塔吉克,我也是拍了20多年,今年4月份又去了,又拍了一批新的塔吉克,表现了当下塔吉克人的生存状态。

所以,摄影只要不放下照相机,你的影像就会不断的涌现出来。有人说,你把好多历史性的东西都拍完了,我们年轻人怎么办呢?其实不然,只要你拿起相机,精彩永远不断。今天的生活方式就是明天的历史,所以,只要人类不灭,你就不会拍得完。我也会和年轻的摄影师说,一定要努力地去超越你的前人,如果不超越的话,摄影就不会再延伸和发展了。希望年轻的摄影师要不断的超越,超越的是思想表达、意识形态、影像超隐喻表达,新思想新表达,新思想新观念,这样的超越才算成功,而不是回到历史去拍,年轻人要用新的意识形态和语言,超越老一辈摄影师,这才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20年来,我交叉完成题材专题达20个以上,当系统地拿出一组作品时,可以看出一个摄影师的成长,纵向成长以及横向发展;横向就是你的宽度,影像视野的宽度在发展;纵向呢,思维的延伸,表达的延伸、世界观价值观的延伸、认知程度的延伸。这样的影像展示出来的是时间段,这时间段既是历史的时间段,也是摄影师成长的时间段,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非常丰富的大的专题,宏大叙事乃至史诗般专题才能奉献出来,这是我对我自己的要求。


孟加拉妇女,2016,孟加拉国

卖货郎,2016,孟加拉国



《摄影与摄像》:我们知道您担任过很多摄影大赛的评委,站在评委的角度,您觉得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荣获大赛奖项呢?

李泛:金杯银杯不如口碑,获奖有理,不获奖不一定没有理。国内主题设定比赛比较多,尽管拍得非常好,但可能不符合大赛的主题没法获奖。没获奖不一定照片就不好,所以我希望,能够调整心态拍心象,而不是一味地想如何获奖。一个好的摄影师,脑子里不应该总是想着获奖。你拍得好了,自然有适合的比赛等你投稿,就像我这次获奖的《水泥厂》和2015年获奖的那组大凉山的作品。2015年那次领奖,获奖感言环节,我说对于大凉山的拍摄,我进行了10多年,全场响起了鼓励的掌声。古话讲,十年磨一剑, 十年的付出,终获这么一个奖项,这就是鼓励。

作为一名摄影师,要想拍好片子,不要急功近利地琢磨评委的心,揣摩评委。 作为一个比赛,大赛组委会选择评委时,对每一个评委都是经过推敲综合考量的,包括评委的业内影响、对摄影理解、艺术成就等,而且一定是有差异性的,在差异性中寻找共性,绝不会一边倒。主办方聘请评委的水平决定了比赛的水平,比赛评的是评委的水平,有什么样的评委最终能产生什么样的作品,评委的水平、评委的综合素养决定了比赛的走向,好的评委是非常重要的。我每次担任评委时,都会力争将最好的影像评出来。什么是最好的影像呢,评委就要了解当今社会影像的发展,不可能把一个曾经获过奖的再拿出来评。如果这样,只能说这个评委视野不够,对市场了解不够,对影像发展了解不够。


克里雅人的早餐,2013,新疆和田

克里雅母子,2015,新疆和田



《摄影与摄像》:李老师,听说您刚参加了“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您的作品也广受好评。作为一名资深的摄影家,您有哪些独特的摄影经验呢?

李泛:在英国期间,我与世界摄影师交流并看到了他们的好作品,进一步了解了世界影像市场与英国文化,在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我也看到了中国影像市场的发展,共性的趋势是:新思想新观念新影像语言。

拍纪实拷贝现实场景的摄影师,目前是走不到拍卖市场里面去的,拍卖市场要的是当代、观念,纯粹艺术(狭义的艺术)的东西。不是说纯粹艺术没有思想,影像还是要有时代烙印、时代符号,有思想。拷贝历史、拷贝现实,拷贝场景的东西主观意识太弱,现在的影像,一定是将主观意识放在第一位的,以现实场景素材为基础,以摄影家的思想为表达目的产生的影像,才能进入拍卖市场进入收藏领域。

现在的摄影师,个人主观意识应该渗透在影像表达之内,难度决定价值,稀缺决定价值,思想表达决定价值,有什么用的思想深度就有什么样的表达。希望摄影师能够把自己的思想植入到摄影表达里,绝非是你拍的东西只是现实场景提供的一次按动快门的机会,这就太简单了,要超越记录,上升到思想层面。

对于年轻的摄影师,一定要立在当下、回望历史、展望未来,要有超越的思想,批判、发展的眼光,应该看今天的影像该拍什么,绝不能沉醉在过去老摄影师的影像之中,比如马格南,一切都在发展改变,如果一直沉迷于老摄影家拍了什么现在拍不了了,那这个摄影师内心就不够强大了。我们的影像再过若干年,是不是也能够成为像老一辈摄影家的影像那样被人膜拜,有这样影像责任和紧迫感才能拍好。现在的摄影在原有影像基础之上升级了太多,年轻摄影师要有新语言表达,用超越影像本身的语言来拍摄,将新的影像留给后人,摄影才能发展。

采访虽然结束了,但摄影的话题并没有完,借助《摄影与摄像》平台,希望摄影师珍惜生命,珍惜当下,用相机记录美好生活,为历史留下更精彩的瞬间。感谢《摄影与摄像》提出这么多问题,解答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教学相长,我也在学习在成长。当大家看到我的分享时,也要以批判眼光、发展的思路来分析、研究提出的问题和对问题的理解,再次感谢《摄影与摄像》给我这个机会,把心得与大家分享。


回族妇女,2010,宁夏同心 拷贝.jpg

回族妇女,2010,宁夏同心